这些令人愉快的互动,都可以称为健康的亲密关系,健康的亲密关系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有利于身心健康。
但如果我们的人互动状态超出合理范围,就会带来问题:
三、恶性循环的互动陷阱
当一个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无法把自己的六种互动模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无法与人建立起真正健康的亲密关系,从而陷入互动陷阱,营造出看起来亲密的关系把彼此捆绑在一起,害人害己。无法建立起亲密关系的人,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必然成为下面这个叫做卡普曼三角的某个角色的充当者:
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在他的《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里剖析了很多经典的案例,有兴趣啃大部头的人可以去拜读。我在这一节剖析三个比较常见的陷阱,便于大家理解:
1、陷阱一:“我都是为你好!”
这句话最容易从父母的口中说出:
“让你学医你就学医,你怎么就不听呢?我都是为你好!”
每次安排孩子干什么事不会好好说,而是:“你怎么没一点眼色?地那么脏blabla……”“你怎么一天到晚只知道玩,还不滚去做作业!”
交代孩子代为转告给长辈什么事,回来一定要细细盘问怎么说的,每句话该或不该这么说,最后陈词总结:“你怎么这点事都办不好? ”
很多父母一生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和阅历累积自己的心智,明明外部的世界和他们曾经经历的环境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他们那些适用于曾经的经验早已过时,他却还奉为圭臬想要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爱的人,这是悲剧的源头。
父母运用自己的严厉型父母状态监督孩子学习、指导孩子做事,如果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有效地指引孩子成长,并且让孩子身心愉悦,从而和孩子建立起健康的亲密关系。
但案例中分析的父母,因为不懂得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所以只好用超出合理范围的严厉型家长的状态与孩子相处,转而成为卡普曼三角里的迫害者。他们一次次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打压孩子的“率真型儿童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哪怕孩子的这些状态在合理范围内也惨遭荼毒。
此时,父母布下一个陷阱——我就是这么严厉,你看着办吧。作为孩子,你到底往不往里面跳?以怎样的姿势跳?你的“率真型儿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死无葬身之地了,但如果你选择以“过度的顺从型儿童状态”或者“过度的叛逆型儿童状态”和父母相处,都会让自己处在负面情绪中,身心会受到损害,长大以后很难自发地学会如何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而且,你不可能一直顺从,当你被父母折磨得四处跟人抱怨他们怎么怎么控制你时,你又陷入了“受害者”的角色,这个陷阱二会详细剖析;更进一步,如果你忍受不了父母的控制爆发了,和父母大吵一架或者大打出手,你又会陷入迫害者的角色,父母转而成为四处向别人说自己养了不孝子的“受害者”。这样一来,和父母的关系陷入卡普曼三角的陷阱难以逃离,必然以悲剧收场。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当父母的“严厉性家长状态”过度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启动“成人自我状态”,不要陪他们玩卡普曼三角的游戏——但孩子这么做可能会被父母打、或者切断经济来源,所以并不现实。所以要跳出卡普曼三角,只有靠父母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把自己的“严厉型家长状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是大部分不学无术的父母只会停留在经验里,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察觉自己的问题。
但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以后有了孩子,能够跳出延续自父母的卡普曼三角陷阱,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守护者,而不是迫害者。
拓展一下,这个案例不仅是针对父母,对和领导相处、恋人相处同样适用,当你的领导或者恋人没能很好地控制“严厉型家长状态”,对你非常苛刻或者各种挑剔时,你应该认真思考下自己怎么来破解难题,而不是一味地以“过度顺从型儿童”或者“过度叛逆型儿童”的方式陪对方玩卡普曼三角游戏。
2:陷阱二:“是的……,可是……”
陷阱一讲的是处在迫害者角色的人们因为无法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喜欢布设的陷阱,接下来讲讲通常以“受害者”角色出现的人喜欢布设的一个陷阱。
有个女人说:“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我回答她:“那就离婚呀!”
接着她又说:“可是我要是离婚了,那小孩子要怎么办?如果真要离婚的话,我就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了!”